巴赞的电影思想,安德烈巴赞(1918——1948)

本文章主要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安德烈巴赞(1918——1948)和巴赞的电影思想的话题,希望大家都可以喜欢。


1.“新电影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大师。1945年,他发表了基础性论文《摄影图像本体论》,成为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他创办了《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巴赞英年早逝,这使他无法亲眼目睹法国新浪潮的兴起,这是战后西方电影的革命时期。但由他在《电影手册》的同事发起的新浪潮将他的理论应用到了银幕上,给电影带来了真正美学的新风味。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让米特里)。


安德烈巴赞没有系统的理论著作,他的大部分理论思想都是通过电影批评来体现的。代表论文有《摄影图像本体论》、《电影完整神话》、《电影语言的演变》等。安德烈巴赞的代表作是《什么是电影?》。


巴赞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受到全面的挑战,其中包括让米斯特里等经典电影理论家和新兴的电影符号学。关键是巴赞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缺乏辩证性。


[术语表“电影手册”学校]


《电影手册》团体,又称《电影手册》团体,是指1955年开始聚集在巴赞领导的杂志编辑部周围的一群年轻影评人。《电影手册》杂志由巴赞等人于1951年创办,巴赞的美学思想发挥主导作用,《电影手册》学派新的评价标准是“作者论”。这群以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洛尔为代表的影评人后来从影评转向电影制作,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要领导者,从1958年开始陆续制作出第一部电影。由于他们在法国“新浪潮”中的重要作用,该团体被称为“电影手册”团体。1961年“新浪潮”衰落后,该团体分裂。特吕弗和夏布罗尔成为商业电影导演,里维特转向实验电影,戈达尔则更加激进,电影中带有最强烈的现代主义色。


二、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电影图像本体


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电影起源心理学


电影语言的演变


电影图像本体


核心基本观点图像的主体与客观现实是一致的。电影的本质是再现物体本来的面貌,是电影美学的基础。


【术语解释图像本体论】巴赞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其核心和基本观点是图像等同于客观现实的物体。巴赞在《摄影图像本体论》一文中指出,电影的本质是再现物体的本来面貌,是电影美学的基础。由于所有艺术都基于人类的参与,因此只有摄影才有不涉及他人的特权。因此,通过摄影获得的图像具有自然属性。图像本体论与巴赞的电影起源心理学和电影语言演化理论密切相关。巴赞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基础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而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的一种演变趋势。


电影起源心理学


关键、基本点电影发明的心理基础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觉。电影是追求现实真实再现的人类产物,这些心理因素决定了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包括银幕图像的真实性、电影技术的发展以及现实世界的再现。然而,电影不可能完美地描绘客观现实。“电影是现实中的一条渐进线。”


【词汇木乃伊情结】巴赞用精神分析来解释电影的起源。巴赞追溯雕塑和绘画的起源,研究电影起源的心理学。他相信人们都有永远保存自己身体的愿望。辣木乃伊是第一座雕像。雕塑和绘画成为人类的替代品。它们来自欲望、原始需求。摄影并不创造永恒,它增强现实并避免时间的腐朽。巴赞认为,摄影第一次拥有不允许人类干预作为自然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的特权。电影第一次体现了像木乃伊这样的图像和物体的身份。


【术语表完整电影】巴赞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一文中提出的关于电影起源的电影概念。他认为电影起源的心理原因是为了再现电影的完整神话,即用声音、色和主观情感再现外部世界的幻象。


电影语言的进化视角


核心基本观点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变的一个趋势。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包括三个方面再现对象的真实性、时空的真实性和叙事结构的真实性。为了实现这一审美理想,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理论”。


三。《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理论


【术语解释“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理论是对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理论”的粗略概括。按照远距离拍摄和景深拍摄的原则来构思和拍摄电影,是展现完全真实场景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具体实践要求如下


全部。它是一种潜在的表现形式,并不严格观众的感知过程,而是注重通过平凡的物体和完整的动作来揭示动机。透明、模糊且真实。


雨。长镜头尊重事件的时间进展,而景深镜头则允许观看者看到真实空间的全貌以及物体之间的真实联系。


种子。拍摄的镜头和段落不断体现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摒弃戏剧严格遵循因果逻辑的省略手法,再现真实物体的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


电影史上两种对立理论与创作流派的比较——场景调度理论与蒙太奇理论


蒙太奇理论


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划分来解释和揭示意义的讲故事破坏了感知现实。


导演自我表达


屏幕使用手动技术进行转换和处理


镜头一目了然、与众不同、痴迷


观众引导观众做出选择,被动


综合并借鉴其他艺术手法、戏剧美学传统


侧重于短镜头、强调前景并使用独立造型元素的剪辑组合。


演员演员的独立角色被忽视,演员只服从导演的意图,在某些情况下,仅仅是构成画面的造型元素。“电影制作是在剪辑台上完成的。”


场景调度理论


记录事件,尊重时间和空间的相对统一而不做为解释,以及情感的真实时空。


导演自我消除


图片独特的原始力量


镜头多重意义、即时性、随机性


观众邀请观众做出选择并起带头作用。


利用相机独特的记录和披露功能,反对将其他传统观念应用于电影,追求没有艺术的艺术,消除人工加工的痕迹。


片段组合用深焦距镜头拍摄长镜头,保持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中景和背景清晰。


演员强调演员的独立角色和即兴发挥,多采用非专业演员。


[术语蒙太奇]


作为西方电影理论和创作实践的两个对立流派之一,场景调度流派与之相反。在审美倾向方面,蒙太奇学派强调电影创作利用蒙太奇来改造现实,因此电影制作……蒙太奇学派在理论写作上的代表人物有艾因汉姆(Einham)、米特里(Mitri)等。从创作上来说,蒙太奇派属于类型片和所有故事片的范畴,通常称为传统电影。


[名词描述Mise-en-scne]


它是西方电影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两个对立的思想流派之一,它的对立面是蒙太奇学派。场景调度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巴赞的图像本体论,它强调并捍卫了电影本质上是真正的艺术。场面调度学派理论写作的代表人物有巴赞和克拉考尔。在创作方面,属于蒙太奇派的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真实电影等。强调电影现实主义的电影,由让雷诺阿和奥逊威尔斯等导演制作的电影。


4.巴赞对蒙太奇的看法


巴赞并没有完全拒绝蒙太奇。但他将蒙太奇降级为一种微不足道的电影表达方式。巴赞强调单个镜头的意义和表现力,反对使用蒙太奇,随意剪切、排列、组合镜头,破坏镜头的模糊性和模糊性,破坏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最流行的观点是“如果事件的主要内容需要同时存在两个或多个动作元素,则应禁用蒙太奇”。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后第三个具有影响力的电影运动,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和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场要求电影艺术以现代主义精神为基础进行彻底转型的运动,这一运动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顶峰。


这个运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作者的电影《新浪潮》,二是作者的电影《左岸》。安德烈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克洛德夏布洛尔、特吕弗、戈达尔等约50名年轻剪辑师。


他们深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提出“主观现实主义”的口号,反对过去电影的“僵化状态”,强调按照导演的“个人风格”进行拍摄。法国电影新浪潮——特点主要成员均为前影评人,均供职于安德烈巴赞和雅克多尼奥于1951年创办的著名黄皮杂志《电影手册》-瓦克罗兹。


在制作故事片和短片之前,克劳德夏布洛尔、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埃里克隆美尔和雅克里维特都为杂志撰写了大量评论和其他文章。新浪潮的历史特征是,它是一种业余活动,银幕人纷纷转向导演。


这些年轻作家最初是在他们的粉丝俱乐部里爱上电影的。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作品有克洛德夏布洛尔的《表兄弟》和《美丽的谢尔盖》,属于新浪潮的早期作品,特吕弗的《四百击》,阿兰雷乃的《广岛蒙爱》,以及1960年后出现的。让-吕克戈达尔的《气喘吁吁》、埃里克隆美尔的《利奥》,最后是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


【要点】差异如下1、从构成上看,“新浪潮”的制片人大多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家,逐渐从在电影俱乐部看电影转向看杂志。谁开始在.上撰写评论。这适用于那些进入电影界的人,例如“新浪潮”的主要领导者,如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左岸》的制作者是一群以塞纳河左岸左翼作家团体《门阶出版社》为中心的作家。其中包括作家杜拉格里特和罗伯特格里特、剧作家雷乃和亨利加尔比、编辑阿曼德卡蒂和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真正制作这部电影的人只有克里斯和马克。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文化水平。总体而言,“左翼”导演的文化成就高于“新潮”导演。


2、从历史角度看,新浪潮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于195年代。“左岸”电影制片人先于“新浪潮”电影制片人探讨了这个题。雷乃于1948年开始拍摄,瓦尔达于1954年开始拍摄。


三。从年龄上看,1958年“新浪潮”的几位代表还很年轻。特吕弗、路易斯和马勒当时26岁,戈达尔和夏布洛尔28岁。1958年,当雷内和格里尔36岁,加尔比和马克37岁,杜拉44岁时,“左岸”导演大多已是中年。他们是二战老兵,有的当过游击队员,有的被俘虏流放,还有的死里逃生。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左岸”导演的经历和经历比“新浪潮”导演更丰富、更复杂,对生活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


4、从电影主题和手法看“新浪潮”作家的电影具有浓厚的个人传记色,而“左翼”作家的电影则反映了对全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作者的电影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技巧。虽然作者的电影大多采用“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但作者的电影却有着真诚、严肃的风格。然而,作者的电影具有浓厚的文学性和戏剧色,其艺术前提远远优于“新浪潮”电影。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来看,“新浪潮”电影从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也不包含社会或政治主题。因此选择的地点通常仅限于巴黎,而故事的活动范围也始终发生在这座大都市。此外,根据影片题材的多元化,“左派”导演的拍摄范围也多种多样。地区包括苏联、日本、朝鲜以及欧洲各地。他们是跨境者,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从审美追求来看,“新浪潮”追求贴近生活、深入现实,而“左翼”电影则关注人们的精神活动、人们的思想、人们的心灵。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比生活本身要丰富得多。他们更接近自己的内心生活,更深入地了解新的现实。


7、从制作周期来看,“新浪潮”导演拍片比较马虎,半即兴,所以制作周期短,有时一年就拍好几部,而“左岸”导演则一丝不苟并采取深思熟虑的方法。拍摄的时间很长,一部电影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8、从电影放映的角度来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政治,普遍放映顺利。然而,除了戈达尔的《小士兵》之外,“左派”电影因其相对背景而变得复杂。因此通常会引起题。例如,雷乃和马克于1952年拍摄的《雕像也死》被禁12年。


雷乃的《广岛之恋》原本计划进入戛纳电影节的正式竞赛单元,但中途被撤回,只获得了影评人。马克的《如果古巴》(1961)被禁。他的另一部关于***的电影《我们希望很快能见到你》(1967)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作者如此鲜明的立场,直接介入生活,将露骨的社会现象搬上银幕,引发观众的情感和选择,这在以往的法国电影中是很少见的。“左翼”电影对商业电影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左翼”作家导演的电影是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法国的“前卫”。“左派”现实主义改革派。


一、奇葩说第四季提到的关于电影的书?

这就是“电影故事”。1这是“电影的故事”。2本书通过讲述电影的历史、发展和创作过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本质和魅力。3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阅读本书将使您更深入地了解电影背后的故事,增加您对电影的欣赏和理解。4这本书还可以拓展我们的电影知识,介绍很多经典电影和著名导演的作品,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观影选择和参考资料。5总之,选择《电影故事》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电影,提高我们的电影欣赏能力,丰富我们的电影知识。


二、总体现实主义是谁的思想?

完全现实主义是巴赞的理念。


实在论又称“现实主义”,认为在人类的感知中,我们对某个物体的理解和感知是与该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相一致的。


它通常被定义为注重现实和实用性,拒绝理想主义。但现实主义在人文学科中可以有很多含义。它也可以用于关系。在艺术中,它指的是对自然或现代生活的准确、细致、朴实的描绘。现实主义放弃理性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