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爆料】信息数字化给敦煌莫高窟带来了哪些效益?


一、信息数字化给敦煌莫高窟带来了哪些效益?

20世纪80年代末,在时任院长范金石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开始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永久保存和利用石窟文物。赵胜亮回忆,胶片摄影机最初是用来拍摄壁画的。由于胶片保存时会褪色,每张照片只能记录一小帧,以确保图像清晰。一幅壁画需要数千张照片拼接在一起。30多年过去了,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采集的图像已达到数十亿、数百亿像素,已经数字化采集了200多个洞穴。


掌握了数字数据后,下一个题就是如何使用它。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成,将数字资料制作成视频供游客欣赏,给游客带来完整的沉浸式体验。


“此举的好处超乎想象。”赵胜良说道。近几年来,敦煌石窟的游客压力一直很大。游客往往在中午时段涌入,不仅造成拥挤,而且热量和二氧化碳的激增也可能对洞穴壁画造成损坏。莫高窟通过数字展示中心的数字化展示,极大地促进了游客预约、有序参观。


从此,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例如,在对外展览方面,我们过去曾面临过实物重、运输贵、防护难等题。甚至很多复制品都是难以移动的珍贵文物。一年举办两到三个海外展会并不容易。随后,无论是3D打印洞窟框架、1:1还原莫高窟真实场景,还是利用数字投影动态展示壁画效果,“活”的敦煌都被参观者称赞,数不胜数。城镇举办展览增多。一年要十多次。


11如何大于2


在赵胜良看来,数字化现在对于敦煌研究院“保护、传承、弘扬”三大核心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需要更多力量参与合作,推动难题解决。——在致力于保护的数字收藏方面,莫高窟尚有70%左右有待收藏。许多洞穴面积较小,结构复杂,目前的采集设备无法进入,因此迫切需要更好的技术。在传播方面,如何利用数字化开发更多的文物展示形式,依靠手机展示丰富的文化,是敦煌研究院一直在思考的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底,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敦煌研究院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成果,但如何将这些成果转化并在年轻人中产生影响力,用科技的力量让更多人体验敦煌之美?我们希望发挥‘联络人、翻译者、新使者’的角色。”腾讯集团营销与公关部副总经理刘晓兰表示。


如何连接?一种是学术文化机构,一种是技术型互联网科技公司。把它们连接好并不容易。参与敦煌项目的腾讯员工回忆,合作初期,敦煌研究院的老师们对于化、青春化的解读非常谨慎在节目中出现了“大唐乐队C级出道”等字样。互动产品的文案,最初引起质疑。没有消息来源,但经过项目组的进一步解释,表达了理解。此外,当某些产品需要在经典文学故事中加入旁白和对话时,也需要进行严格的研究。


“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敦煌文化的专业性,要有严谨的态度和敬畏之心;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失去对用户的洞察,逐步将他们的需求与敦煌文化的精髓联系起来。”刘小兰说道。


2018年底启动的“敦煌诗巾”项目就是双方持续合作的典型案例。莫高窟有400多个沉箱,但由于位于洞顶,常年被忽视。设计师们对藻井图案和200多个壁画图案进行了数字化重构,将它们组合成设计元素并放入小程序中。用户只需滑动手指,即可将它们组合起来,设计出独特的“敦煌诗巾”。该项目上线三个月内就迎来了250万独立游客量,超过了莫高窟一年内的线下游客量。


“腾讯更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想法。当与我们这样的学术性很强的单位结合时,文化突然焕发出新的光芒。”赵胜亮认为,数字化合作的效果远大于2。


不仅是“敦煌诗巾”,敦煌研究院还与腾讯合作开发了“智慧秘笈H5”、敦煌动画剧、点亮莫高窟等,并最终整合到“敦煌旅游””小程序。“游敦煌”小程序于去年2月上线,截至目前已有近4000万人次访。去年COVID-19疫情期间,敦煌石窟被关闭。“敦煌旅行”小程序不仅让公众通过手机、网络看到了敦煌,也进一步延伸了敦煌文化的影响力。


用户不仅可以从艺术类型、朝代、色等维度探索壁画,还可以体验着色壁画创意项目、资助洞穴壁画修复、定制“敦煌诗巾”并下单购买。未来,该小程序还将服务敦煌游客,配备购、地图等功能。可以说,一个不受时空阻碍、可塑性强的“新敦煌”正在新媒体端构建起来。


让文化博客超越时空


“敦煌文化看似传统,与现代社会相距甚远,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赵胜亮说,“壁画记录了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朝代的作品都体现了当时最时尚、最新奇的东西,很多东西放在那里,放在现在也没有过时。”他认为,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和保护,非常丰富。关键在于如何传播,让其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近年来,与腾讯等外部机构的合作也给敦煌研究院带来启发,即文化机构必须面向社会,积极向公众推广专业学术成果。“即使年轻人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敦煌文化,但他们仍然可以欣赏到美丽,感受到乐趣,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向往。”赵胜良说道。


目前,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领域还有很多探索要做。今年3月,与腾讯签署新的三年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联合工作组,引入AI疾病识别技术、沉浸式远程会诊技术等,协助敦煌壁画保护修复;共同加强与海外文物收藏机构之间的敦煌文化交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与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拓展新的文创合作,打造以敦煌壁画为题材的30集系列动画剧,进一步讲述敦煌故事。


除了专注于数字化收藏和传播,赵胜亮还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海外地区。2017年,敦煌研究院推出英文版“数字敦煌”资源库,向全共享数字资源库中30个石窟的高清图像。由于历史原因,敦煌大量文物流失海外。赵胜亮也对用类似的模式助力文物“数字回归”抱有期待。


近年来,数字技术也拉近了各国学者之间的距离。几年前,一位美国博士生告诉赵胜良,通过网络资料学习敦煌学非常方便。去年,“敦煌之旅”上线,更多海外朋友表达了对这个小程序的喜爱。


法国吉美博物馆馆长索菲马卡里奥也非常赞同赵胜良的观点。她相信,借助数字化,文化将超越时间。比如,通过等形式让年轻人穿越百年,潜移默化地走进敦煌文化;文化也将超越地域甚至国界,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和保护文物和历史。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范金石曾指出,时间是一场不可逆转的减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会逐渐失去光泽。在刘小兰看来,数字技术是这个过程中为数不多的加法机会之一。这种添加最终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让文化故事得以永远保存和传颂。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